前往主要內容
測試區::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
:::
身世告知怎麼辦 英文版 網站導覽 臉書粉絲團 聯絡我們

測試區::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
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緣起
    • 服務宗旨
    • 組織架構
    • 服務項目
    • 交通資訊
    • 常見問題
  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收養人
    • 何謂收養
    • 收養前的檢視
    • 收養流程
    • 近親收養議題
    • 繼親收養議題
    • 單身收養議題
    • 收養故事
  • 出養人
    • 何謂出養
    • 出養前的檢視
    • 如何為孩子作準備
    • 出養故事
  • 被收養人
    • 何謂收出養
    • 什麼是尋親
  • 身世告知
    • 告知意義與時機
    • 告知技巧
    • 身世告知後的議題
    • 如何和家人以外的人談收養
    • 繼親與親戚收養關係中的身世處理
    • 身世告知怎麼辦 資源清單
  • 尋親
    • 尋親準備
    • 尋親服務流程
    • 尋親申請
    • 尋親佈告欄
    • 尋親故事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收出養百寶箱
    • 合法收出養機構
    • 收養親職課程
    • 國外收養資訊
    • 相關法令
    • 收養相關統計
    • 中心出版品
    • 收出養書籍/影音/剪報
    • 影音專區
    • 常用表單下載
    • 相關連結
  • English 網站導覽 臉書粉絲團 連絡我們
    身世告知怎麼辦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緣起
    • 服務宗旨
    • 組織架構
    • 服務項目
    • 交通資訊
    • 常見問題
  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收養人
    • 何謂收養
    • 收養前的檢視
    • 收養流程
    • 近親收養議題
    • 繼親收養議題
    • 單身收養議題
    • 收養故事
  • 出養人
    • 何謂出養
    • 出養前的檢視
    • 如何為孩子作準備
    • 出養故事
  • 被收養人
    • 何謂收出養
    • 什麼是尋親
  • 身世告知
    • 告知意義與時機
    • 告知技巧
    • 身世告知後的議題
    • 如何和家人以外的人談收養
    • 繼親與親戚收養關係中的身世處理
    • 身世告知怎麼辦 資源清單
  • 尋親
    • 尋親準備
    • 尋親服務流程
    • 尋親申請
    • 尋親佈告欄
    • 尋親故事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收出養百寶箱
    • 合法收出養機構
    • 收養親職課程
    • 國外收養資訊
    • 相關法令
    • 收養相關統計
    • 中心出版品
    • 收出養書籍/影音/剪報
    • 影音專區
    • 常用表單下載
    • 相關連結
身世告知
::: 首頁 > 身世告知 > 告知意義與時機

告知意義與時機

當您收養了孩子,一定曾思考過關於身世告知的問題;隨著孩子漸漸長大、懂事,也變得更加好奇,似乎隨時有可能從任何管道察覺自己的身世,您會發覺,要保守一個家庭秘密是多麼沈重的負擔…。這議題會隨著收養類型、孩子的個性、孩子進入收養家庭時的年齡等而有不同狀況,對養父母確實是個考驗;但是,被收養的孩子都需要被告知身世事實,這是他們的需要,也是他們的權利。

 

為什麼要身世告知

每個人都有知道自己歷史的權力,這是建立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的重要依據,在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隨處可得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,但是被收養的孩子生命開始於進入收養家庭之前,而必須辛苦地尋找和自己相關的人事物。
無論孩子有多愛養父母,他們仍會希望瞭解自己的「根」,這並不代表他們要離家或不認同您,也並非否定您做為父母的價值;孩子對父母的感覺是很敏感的,他們很容易察覺父母對某件事的迴避或隱瞞,如果身世在家中是一個討論的禁忌,孩子反而會因為更好奇而產生威脅感、不切實際的想像和親子間溝通的障礙,因此您可以持以正向、開放的態度處理身世議題,能加深親子間的信任關係,讓孩子在父母的後盾支持下,充滿自信地去探索世界。

 

知悉身世對孩子的意義

在被收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可能會常常聽到:「你長的好漂亮,可是怎麼跟家人都不太像?」或「歹竹出好筍」等話語,對孩子來說,會有一種為何自己會與家人不同的失落感以及懷疑。
您可能認為不告知身世是為了保護孩子,然而孩子有可能從各種管道得知自己並非親生的事實,例如親友、至戶政辦理事務、查看戶籍謄本或因辦理收養而出庭時,這不是可以隱瞞一輩子的謎;一個從戶政機關處得知自己是被收養的孩子說:「從一個陌生單位以及陌生人口中,得知自己被收養的事實及資料,感覺非常奇怪,為什麼這麼重大以及私密的事情,不是從我最親密的人口中得知……。」

 

孩子有「自我認同」的需求

每個人都有「尋根」的需求,對被收養人來說尤其重要。許多研究顯示,被收養人尋根的原因,不是要回到生父母身邊,而是藉著了解當初生父母的出養原因,可以更了解自己被收養的意義,滿足單純的好奇,同時在過程中學習將這一切視為自己的資源,正向看待所擁有的一切。

 

醫療上的需求

了解個人的健康紀錄是重要的,被收養人有權利知道家族病史及個人健康記錄,以預防遺傳所帶來的風險,同時避免亂倫的可能性。

 

強化親子關係

主動告知身世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坦誠,幫助孩子正向看待收養一事。不論收養家庭或原生家庭,都是孩子生命中的家;孩子不是「養父母的」或「生父母的」孩子,而是雙方共同的孩子。這樣的觀念可以幫助孩子用整合的態度來看待收養,而不會陷於兩難或混淆。

 

幾歲告訴孩子比較好

一般而言,從小主動告知可以避免揭露身世時對孩子的衝擊。收養是一個複雜的概念,包含擁有兩對父母、轉換家庭跟身分、被選擇或放棄這類感受的議題。孩子需要循序漸進地慢慢了解跟接受,並被允許可以自在地跟父母問問題、展露情緒反應,以及不斷確認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。
常聽到父母說等孩子問的時候再說、等孩子心智成熟時再說,但那時孩子通常已經從他人處知道自己是收養來的,也可能聽到了不正確或負面的資訊,因此對父母產生不信任。這就是為何青春期以後才被告知的孩子,會比國小以下的孩子更難接受這個事實,有被父母背叛、不能信任的感覺,情緒反應也比較強烈。事實上,孩子上小學以後,要保守收養秘密就變得不容易,養父母需背負著沈重的壓力、提心吊膽地過日子。

※ 建議您:
從幼稚園階段就開始跟孩子循序漸進討論是比較好的,包括讓孩子理解有各式各樣的家庭形式、什麼是收養、以及孩子有兩個爸媽。這可以避免孩子從別人口中聽到真相、或突然得知身世時所受到的衝擊,好比地震能量的多次釋放一樣,可以避免長期累積所造成的嚴重破壞(請參考:告知的原則和技巧)。

 

用心傾聽孩子的問題,抓住自然而然的機會

很多家長表示孩子從來沒問過,所以沒機會解釋。其實若父母用心去聽,就會發現孩子早就有疑問了。孩子會好奇他出生時的事情?他小時候的照片?當孩子懷疑身世時,可能會迂迴地試探,測試大人態度,例如看到棄嬰的報導會說那些人好可惡等。從平日相處中找到切入的機會,孩子有興趣發問時,就表示有相對的理解能力可以進行討論。抓住這種自然的告知機會,可降低爸媽需主動提出身世話題的焦慮感。很多爸媽都不願欺瞞孩子,故十分在乎第一次的說法,過度在乎的結果是話到嘴邊卻說不出口。
孩子提問的動機可能是好奇、想知道真相、或是觀察父母對這些問題的看法,爸媽應好好瞭解孩子的動機再解釋,以免出現雞同鴨講的笑話。例如孩子問我從哪裡來,父母對號入座地以為孩子在問收養,於是解釋一堆收養的前因後果與細節,事實上孩子只是想知道是否跟同學一樣是在○○醫院出生。更糟的是沒有意識到孩子在測試態度,就對未婚生子、吸毒、坐牢這類跟孩子背景可能有關的議題大肆批評,讓孩子感到自卑或不敢再問。

※ 記住這個原則:
孩子問什麼,你答什麼;他問多少,你答多少,避免一下子給孩子太多資訊或是答非所問;就算講的不好也沒關係,日後仍有許多機會可以討論跟修正。

 

特殊的身世資訊何時說比較恰當

有些孩子的身世背景可能是比較難以啟齒或解釋,有些訊息可能不適合一次就全盤托出。雖然難以開口,但絕對不要選擇說謊,可依孩子的年齡選擇孩子能理解的訊息,依序慢慢的告訴孩子,例如生母是被性侵害而生下孩子,一開始可以先談到生母是未婚生子即可,等孩子年紀大一點,再說出性侵害的事實。
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年齡、孩子對現實社會的瞭解程度,以及從其目前所感興趣的問題中,慢慢增加孩子對身世的了解。許多長大後的被收養人都認為,不管事實多令人難以接受,都好過被蒙在鼓裡、或是在猜測懷疑這一類不確定感中長大,那讓他們覺得不解,無法信任口口聲聲說很愛自己的父母為何對自己隱瞞。這種想愛對方卻又無法全然付出的矛盾衝突,會讓孩子反而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親近。

※ 提醒您:
不論多不認同生父母,不要在孩子面前批判他們。因為孩子的生命是他們賦予的,批判孩子的生父母,等於否定孩子的存在價值。曾有收養人表示,對孩子的背景感到難以接受的其實是大人自己,只要大人用正向的說法,孩子的接受度其實很高。讓孩子明白不論他的原生家庭曾發生什麼事情,你愛他、信任他、肯定他。

※ 建議您:
養父母可以試著想像原生家庭的困境,來幫助自己不帶批判。試著去想像你處在生父母那樣的年紀或家庭困境,你有什麼感覺?因為疾病或身份而找不到工作、三餐沒有著落、負債累累的心情為何?試著將心比心,即使你依舊不認同,但至少體會那種走投無路之下的不得已、為孩子將來著想的心情,把這種感受也傳達給孩子,協助孩子瞭解生父母當時的困難。

 

父母的心情與準備

對很多收養父母來說,他們和孩子親密的一起生活,實在很難開口跟孩子說他不是親生的。很多爸媽擔心這會破壞親子關係、抹煞了當初期待當爸媽的快樂。
你們是孩子最親近的家人,看著他蹣跚學步、牙牙學語,看著他大哭走入幼稚園不願和你分開;你們陪著孩子玩耍大笑、生病時熬夜照顧他,也是孩子犯錯時會給予處罰責備、嚴肅又令人害怕的爸媽。想想看,孩子有因為被責罵就跟你保持距離嗎?你事後做了什麼讓孩子破涕為笑,在你懷中撒嬌一如往常?沒錯,就是你的擁抱、你對孩子說我最愛你了、你是我們的寶貝等等,讓你們家恢復笑聲。家人,永遠會包容彼此,何必擔心收養這件事會傷感情呢?收養不過就是另一件孩子跟你之間會引起吵架的話題罷了。
有些爸媽會擔心地表示:「那如果我之前已經跟孩子說了他是我親生的,怎麼辦?」有的父母則對於第一次跟孩子的解釋很不滿意、覺得沒說清楚。事實上,在我們陪伴過的收養家庭中,許多養父母都不滿意他們第一次的說法,但這不表示一切就此成定局。第一次只是一個開始,就算說的不好、就算說了謊,之後還是有許多機會可以開啟這個話題,一次次地慢慢修正說法,將你所知道的身世資訊傳達給孩子。
擔心孩子的反應是正常的,但過份焦慮是絕對不必要的。事實上,輕鬆的態度反而可以讓你表現自然,不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不可告人的事。有些被收養人長大後分享過去經驗,都會提到如果第一次提問的過程讓人不舒服、感覺到爸媽的抗拒或逃避,之後就不會再問了。請爸媽們試著放輕鬆,有自信地大與孩子溝通、再溝通,保持親子之間溝通無障礙。

※ 建議您:
事先跟你的另一半或家人練習你打算跟孩子說的話,一來讓自己習慣講孩子身世的說法、感受這些話出自口中的感覺,二來也可以讓對方聽聽是不是有需要調整的詞彙。把握一個原則:除了自己講的時候自在,別忘了讓聽的孩子也能感覺自在。

另開新視窗分享到Facebook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Line
:::

測試區::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

地址:10066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1號5樓之1

電話:(02) 8979-5430 傳真:(02) 2321-2798

信箱:adoption@adoptinfo.org.tw

主辦單位: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協辦單位: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
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
© 2019 Child and Juvenile Adoption Information Center. All Rights Reserved.
TOP